新闻中心     联系我们
西双版纳旅行社电话
服务热线
139-8889-9288
所在位置:首页 / 西双版纳景点 / 曼飞龙,田园村貌,幸福生活
昆明旅游
TOURISM PLANNING

曼飞龙,田园村貌,幸福生活

依田而居,依河而伴。行走在景洪市勐龙镇曼龙扣村曼飞龙村小组,映入眼帘的仿佛一幅“山水田园画”——村道两侧,五彩缤纷,花草树木相间;村户门前,瓜果飘香,累累果实结满枝头;干栏式傣楼,造型美观,鳞次栉比依次排列;院内道旁,老人闲聊,小孩嬉戏……蓝天白云下,傣家村寨美丽宜人。

田园村貌 幸福生活

漫步村道,秀美的乡村风景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。干净整洁的水泥路,五颜六色的鲜花和满目翠绿的果树点缀庭院,随处可见的民俗标语、图画令人印象深刻。昔日污水横流、垃圾成堆、蚊蝇肆虐、道路坎坷、尘土飞扬的村寨再也不见踪影。

2015年,在景洪市政府和勐龙镇政府的扶持、指导下,曼飞龙村小组开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,集中进行了道路硬化、路肩绿化、墙体美化、村庄净化、村居亮化等工程,砖砌修复特色道路2600平方米,新建起步登山道路硬化1050平方米,改造居民电网线路3000米,通讯网络线路梳理及改造6000米,配备消防安全设施,保护与修缮古树、古建筑。2016年,景洪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扶持的曼飞龙白塔坏境改造项目,先后建设、修缮了诵经阁、管理房、佛龛、文物等。硬件环境的建设和改善,使曼飞龙村小组旧貌换新颜,亮丽风景随处可见,一个生态宜居的魅力村庄显现。不仅如此,曼飞龙村小组还大力推行乡风文明建设,村民自觉爱护环境,不随地扔垃圾;栽花种树,美化环境,家家户户门前种满了鲜花和水果;村民们自我约束、自我管理,守村规、讲文明、懂礼貌蔚然成风,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、国家级传统村落和全国生态文化村。


曼飞龙白塔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较早传入云南西双版面的象征,它是中国原始古老的小乘佛教建筑,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佛教信徒慕名白塔的灵气,不远千里前来朝拜白塔。

释迦牟尼站佛是由曼飞龙村民捐款建造的,通高7米重7吨,寓意着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七天参悟成佛的,战佛坐西向东,手掌向外、手指自然舒展,这一手印象征释迦牟尼为救济众生的大慈星愿,能使众生得意心安,远离恐惧。

“佛滴水莲池”分为三层,象征着佛祖的前世、今生和未来,也就佛界的三世佛,下面这层代表佛祖出生后的衣食美景,中间是水莲池,代表佛祖参悟佛法时看到的流水潺潺,上面只有一棵菩提树,空无一物,代表佛祖已成佛、四大皆空,是我们的许愿池。

放生是积德行善之举,人们以放生的形式祈求福报、保平安;放生这一善举也让人的心灵得以平静、澄清在善念里。

傣族一年一度的“泼水节”又名浴佛节,傣语称“桑堪比迈”象征着傣泐新年节,在每年的4月15日(傣泐的6月中旬)举行,节日活动有泼水,赶摆,赛龙舟,放火花、孔明灯、浴佛章哈等歌舞表演,人们会到美女井取来圣水相互泼洒,表示祝福,泼得越多表示对他的祝福越多,故有“泼湿全身,幸福终身”的说法。

曼飞龙的慢轮制陶工艺被誉为火与土的艺术,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,是人类具代表的艺术创作,它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类烧陶之谜的钥匙,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傣陶至今还存着古老的纯手工制作及堆烧方式,陶釜表面还和2300年前在福建闽侯县出土的石山陶釜一样保持着网纹和绳纹状。 

傣族织锦是傣族人民上千年的编织技艺和审美观念的结晶,是一门非常古老的纺织工艺,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,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鬼神崇拜、宗教信仰等物质生活都与傣锦密切相关。傣锦源于遥远的农耕时期,体现的当代傣族家庭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,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自给自足、自产自用的庭院经济之一。

我们傣族每村都有佛寺,我们傣族男性从5岁起都要到寺庙当3年的和尚学习傣族的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,这里相当于汉族的小学,在傣族眼里当过和尚的才是有教育有学问的人,没当过和尚的视为文盲,哨哆哩们都不喜欢,我们傣族寺庙是不允许外族外姓的人在非庆典仪式下进入,所以只能在外面参观。

傣家人热情好客,傣家的儿女能歌善舞,热情奔放,哨哆哩温柔似水、体态婀娜,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诉说着令人陶醉的傣家风情。

傣族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,脚下无墙,主要饲养家禽,和堆放杂物,楼上为人们居住的地方,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,室内局部很简单,一般堂屋和卧室两部分,还有阳台,整个楼房非常宽敞,空间很大,遮挡物少,通风条件极好,非常适于版纳高温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,是建筑美与自然美和谐交融的产物。

云南天行拓展管理咨询会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滇ICP备11000881号
免责声明:本文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及网友投稿,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如涉及侵权,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。

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089号